濕陷性黃土地基的加固方法
2020-08-03 02:30:17
濕陷性黃土是一種特別的土質,俗稱大孔土,其顆粒組成中粘粒的含量為8%~26%,歸于砂壤土,但其性質與砂壤土又不同,首要體現在天然狀態下具有肉眼可見的大孔隙,并常有因為生物效果所構成的管狀孔隙,天然剖面呈豎直節理、顆粒粗,土質單調;顏色單調時呈淡黃色,稍濕時呈黃色,濕潤時呈褐黃色。
濕陷性黃土在單調狀態下,有較高的強度和較小的緊縮性,受水浸濕后,土的結構敏捷損壞發生顯著的附加下沉,發生嚴峻濕陷,給路基及路基上構筑物帶來很大的危害。
濕陷性黃土地基的加固方法:
強夯法處理地基是靠健旺的沖擊能使地基土中出現沖擊波和很大的動應力,以前進土的強度,下降其緊縮性,改進土的振蕩液化條件,消除濕陷性黃土的濕陷性等,并能前進土層的均勻程度。在強夯施工過程中,土體中因含有可緊縮的微氣泡在強夯發生的緊縮波、剪切波和瑞利波的效果下而當即下沉。土中發生液化后,使土的結構損壞,裂土的強度下降到最小值。隨后在夯擊點周圍出現徑向裂隙,成為加快孔隙水壓力的首要通道。因粘性土具有觸變的特性,跟著孔隙水壓力的逐步消失,使下降的強度得到恢復和增強。強夯法處理地基速度快,效果好,出資省的利益,在黃土區域尤為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