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夯施工工藝的分類及適用范圍
2020-07-15 02:22:54
1、傳統強夯。傳統強夯地基主要是指在強夯工藝實施的進程中其效果原理完全遵循了強夯效果原理中的有關孔隙水排出和再固結以提高強夯規劃內土體強度的界說。傳統強夯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規劃較廣,投入運用的直接前提是土體含濕量應不跨越24%,跨越這一標準值則需求采用排水片、砂樁、碎石樁等輔佐措施來下降土體含水量
2、置換強夯。從多次實踐中總結得出若地基含水量略跨越24%,且土體滲透系數小于數量的話則需求對土體規劃內的無砂層等滲透性較強的夾層進行加固但一般因為強夯處理后裂隙水無法及時排出而導致加固效果不志趣這種狀況多產生在降水足夠及地下水位較高的區域。置換強夯一般應用于飽滿度高、地耐力強的淤泥土中其效果原理是運用加墊硬資料對淺層土進行重復擊打,使淺層2-2.5m規劃內的土體變成混合料結構層這種狀況下所產生的超孔隙水會通過豎向排水系統排出地上或許在不影響土層強度的狀況下儲存在硬資料體中待土體通過從頭固結后抵達滿足需求的強度
3、強夯碎石樁法。強夯碎石樁可應用于小于7t/㎡地耐力的高飽滿淤泥士中,其效果原理是在需求加固土層的規劃內設置豎向排水系統,選用直徑為1m的強夯錘在某一點上進行夯擊并在夯擊進程中參與硬資料構成一個豎向的樁體其樁體的長度會跟著規劃能量與擊數的改動而改動。同時在夯擊進程中所產生的超孔隙水會通過豎向排水系統排出地上或許儲存在碎石樁體中。
4、高真空降水強夯法。高真空降水強夯法是指在井點降水真空度較高的前提下抽出地下水或孔隙水下降士體含水量。在實際操作中主要按照水頭梯度將施工現場劃分為若干區域,下井管后將每一個區域變成降水關閉區域待含水量抵達必定程度后及時進行強夯一般分為兩降三夯或三降三夯。